胡靜剛掛掉王昭的電話,耳邊還殘留著對方那句帶點倔強的“我知道了”。
她靠在辦公室的沙發(fā)上,陽光透過百葉窗,斜斜落在她脫下的風衣上,一道道細細的光像繡在布料上的舊思緒。手機又震了一下。
屏幕上跳出:劉小利。
她挑了下眉,接起電話:“喂?”
電話那頭是劉小利一貫的吊兒郎當,但語氣卻帶著明顯的猶豫:“胡姐……你忙嗎?”
胡靜輕笑:“怎么,你也來八卦早上那輛寶馬的事?”
劉小利被戳中,語氣一下卡住了,干巴巴地說:“就……隨口問問。”
胡靜索性替他把話說完:“你想問我和馬星遙什么關系?”
劉小利沒吭聲。半晌,才小聲嘟囔了一句:“聽說他昨晚在你那兒過夜了……”
胡靜沒有立刻回應,只是站起來,走到窗邊,望著街對面那家餛飩鋪升起的蒸汽。
“我留他,是因為他沒別的地方去?!彼Z氣平靜,“不是沒家,是回家之后沒人開口說話?!?p> 電話那頭安靜下來。
“你們這群小孩啊,最愛捕風捉影。人家坐我副駕就成了‘傍人’的故事,陳樹在我這兒吃頓飯,你們又像發(fā)現(xiàn)什么內(nèi)幕。”她聲音依舊溫和,但話語里多了幾分真實的疲倦,“你們還太年輕,急著下判斷,卻不愿多看一會兒?!?p> 劉小利沒接話。他其實聽懂了。
胡靜繼續(xù)說:“我十二歲就輟學打工,那時候我在夜市擺攤,旁邊就是你們學校,我看著你們背書包、喊口號、往食堂沖。那時候我就想——哪怕只當一回你們的同學都好。”
“現(xiàn)在我有了點本事,有車、有房,可我還是羨慕你們。羨慕你們能在課間為了‘誰喜歡誰’紅臉,為了一道題爭論半天,為了一句閑話賭氣?!彼A艘幌?,語氣低了幾分,“我做的這些,不是想?yún)⑴c你們的生活……而是想彌補我錯過的那段?!?p> 電話那頭一陣沉默,最后劉小利聲音低低的:“那你……會不會后悔讓我們進了你生活?”
胡靜輕笑了:“你們進得哪兒是我的生活?我哪有那么大格局。我就是在你們的世界邊上,搭了個棚子,下雨了能歇歇腳、冷了能暖暖手。你們累了可以來坐坐,想走了我就送一程?!?p> 她話音落下,劉小利忽然覺得眼角有點熱。他低聲笑了笑,語氣一貫吊兒郎當:“胡姐,你太好了,其實也挺煩的。你要不這么好,我們也就不會老覺得欠你點什么?!?p> 胡靜沒有接話,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:“我不是想你們欠我。我是希望——你們能好好過完你們自己的青春?!?p> 她輕輕掛了電話,把手機放在桌上。茶杯里的綠茶已經(jīng)涼了,她抿了一口,苦味清清淡淡。
她想起陳樹醉酒那晚說“我想靠近她”,想起馬星遙站在她家門口低聲說“我不想回去”,想起王昭咬著牙不肯承認的心動,也想起劉小利那句“我怕她被別人搶走”。
她明白他們每一個人,都在自己的青春里,用最拙的方式努力靠近別人,也拼命維護一點點不被看穿的尊嚴。
但她更明白——她幫不了他們解題。
她只是那個在他們的生活邊上,放盞熱茶、給條毛毯、偶爾幫忙翻一頁草稿的“大人”。
也許他們將來不記得她在那個深夜里為他們煮過面、不記得她說過哪句安慰、甚至不記得她叫什么。
但那不重要。
重要的是,他們曾在青春最搖晃的路上,有過一個角落,是亮的,是安靜的,是可以短暫落腳的。
胡靜轉(zhuǎn)頭,望著窗外陽光落在街角小樹上。
“你們長大了,就會明白——生活不是非黑即白,很多時候,能讓人安心的,從來不是解釋,是那一頓飯、一杯水、一句不動聲色的‘來,坐下吧’?!?p> 胡靜掛了電話,坐在沙發(fā)上安靜了幾分鐘。陽光透過百葉窗,落在地毯上,像一張泛黃舊照片,斑駁、溫和。
她沒動茶幾上的綠茶,早就涼了。只是起身,走向走廊盡頭。
書房的門,平時她鎖得緊。連保潔阿姨來都不會碰。今天,她打開鑰匙扣,找出那枚灰色的小鑰匙,在門口停了一會兒,還是輕輕轉(zhuǎn)動了門鎖。
“咔噠”一聲,門開了。
書房不大,兩面書架卻碼得滿滿當當。教材、練習冊、模擬題、卷宗盒,從高一到高三的書全在。貼著年份的書背有些已經(jīng)泛黃,便簽紙一頁壓著一頁,邊角起了毛。
書桌上放著一盞老式臺燈,一摞削好的鉛筆,簽字筆整整齊齊,還有一張舊準考證的復印件。抽屜里那本《高考語文終極訓練》被她翻得最舊,中間一頁旁邊用鉛筆寫著一行字:“第72分,差的永遠不是努力?!?p> 她指腹慢慢摩挲著那行字,眼神平靜,沒有遺憾,卻有一種隱隱的遺憾之下的平靜——像某些事,早就認命,但還是不肯徹底放下。
這些年,她一直堅持每年以社會考生的身份報名參加高考。不是為了什么證明,也不指望改變命運。她只是想補回那段她沒讀夠的課本,沒寫完的卷子,沒穿夠的校服。
她喜歡校園生活。不是“清華北大”的那種,而是下課鈴一響、一群人搶著去打豆?jié){,晚自習偷吃零食被老師抓住那種。那才是她一直向往的“青春”——不是奮斗,而是屬于一個年紀的,日常。
胡靜從十二歲起就沒機會再坐進教室。她的人生,是夜市的燈、KTV的打工、還有寫不完的入庫單和欠條。但她心里那個還在讀書的自己,一直沒走遠。
這半年,陳樹、馬星遙、王昭,還有劉小利這些學生接二連三地闖入她生活。她才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自己不知不覺又翻起那些原本早就封存的題本。她聽他們爭論C還是D,也會在他們走后重新做一遍那道錯題。
她會想:要不再試一次?
不是為了分數(shù)。而是因為,在他們身上,她看見了那個當年沒有被點名的自己。她想知道,如果當初有那么一點點不一樣,自己會不會也在黑板前舉過一次手。
她翻開那本練習冊,看到中間貼著一張舊便簽:
“要不試著考一次師范?”
“別總是送他們上學,你也該有自己的課表。”
她的喉頭一緊,但沒掉淚。只是默默把書合上,輕輕放回原位。
她站起身,把地毯上落下的陽光拍了拍,就像輕輕撣去那幾年壓在心里的灰。
手機亮了一下,是王昭發(fā)來的消息:
【王昭】:胡姐,你說得對。喜歡不是非要抓住,是愿意陪一段。謝謝你。
她回了一個字:【嗯?!?p> 走進廚房,她煮水、洗杯,拿起冰箱門上的便利貼,寫下:
“今晚七點,書房開燈?!?p> 這一次,不是為了誰留燈。是她自己,終于也要回到那間屋子里,好好坐一坐。
她換好西裝準備出門開會,走到電梯前時,無意看了眼鏡子里的自己——頭發(fā)利落,唇色自然,眼神干凈,幾乎看不出剛才翻過一本舊練習冊的人,是她。
走進電梯前,她又停了一秒,想起一個名字——喬磊。
喬磊,桐山能源局的工程師,被派到桐林商廈掛職。檔案上寫著:“桐山大學礦井工程專業(yè),參與過礦區(qū)安全改造項目。”來得低調(diào),說話平穩(wěn),穿著規(guī)矩,比大多數(shù)機關年輕人還收拾得板正。
但他和文件里描述的不一樣。不是那種一眼看透、板起臉來的“單位人”。他有些時候松弛得像個打完球才記得換鞋的學長。
那次部門聚餐,胡靜提到“四樓有街機廳”,大家都說吵,只有喬磊眼神一亮,問了句:“有拳皇97嗎?”
她當時怔了一下。
后來才知道,喬磊下班后不是回宿舍看報紙,而是扎進街機廳,跟一群穿著校服的學生混在一起打游戲。劉小利常在那兒晃,陳樹偶爾也去。喬磊在那里不是工程師,也不是干部,而是“磊哥”——格斗游戲能一挑二,打完還能請人喝瓶汽水。
可回到商廈,他又變回那個規(guī)矩得不能再規(guī)矩的掛職干部。對同事禮貌、對流程清楚、說話從不越線,笑得克制,仿佛一切都能歸檔。
胡靜曾試圖了解他。
她特地繞道巡查只為和他多打照面;借著“青年講堂”的理由請他做分享,希望聽點他“大學里的故事”;甚至有一回,拿著一份明明能看懂的材料裝不懂,想讓他多聊幾句。
可喬磊只輕描淡寫說:“大學啊,挺平常的,那時候也忙著打工?!痹捳f完,順手把話題關上。
那一刻她意識到,這個人藏得很深。
胡靜不是沒羨慕過大學。不是為了學歷,而是那段時間本身——可以犯錯、可以遲到、可以坐在操場邊喝汽水聊天。她十二歲開始打工,賣發(fā)卡、送外賣、跑打印店。沒有課堂,沒有社團,沒有食堂的炒青菜。
而喬磊,像是她人生里離那個世界最近的人。可他卻像一扇門,半掩著,只給你一眼,然后就關上了。
有時候她站在辦公室窗前,看著他在街機廳門口蹲著給學生插線調(diào)機器,聽他們叫他“磊哥”,會忍不住想:
他是不是更羨慕他們?
是不是,自己只是多看了他幾眼,而他,其實早就把眼神投給了那些少年?
那天傍晚,她去拿復印材料,路過商廈側(cè)門,看見喬磊正站在門口低頭看手機。燈光從他側(cè)面照過來,橘黃一片。他表情沒什么特別,但那種安靜——她太熟悉。
那不是冷漠,是那種長期不被人問“你最近還好嗎”的安靜。像她很多年前,在公交車最后一排閉著眼的樣子。
她停了一下,沒打招呼。只是默默走開。
她不知道那一瞬心里閃過的念頭是不是太突兀:
要不要哪天也去他常去的街機廳看看?就當是自己給沒上過的高中,補一節(jié)活動課。
——自己對喬磊,到底是不是“有點意思”?
這個問題,她不是第一次問自己。只不過每次都告訴自己:“別多想。”
可前兩天,她看見喬磊一邊被劉小利拖著“單挑”,一邊還蹲著給陳樹修電源線。那瞬間,她忽然發(fā)現(xiàn),他明明穿著白襯衫、胸前掛著工作牌,卻像個沒長大的大男孩。
她知道,這種好感說不清、也不該輕易說出來。她不是十七歲的女孩,不會因為一個人笑了就心動,也不會輕易把“喜歡”兩個字掛在嘴邊。
但她承認——他確實勾起了她那個藏得很久的念頭。
也許不是愛,是羨慕,是認同,是一種被生活反復掐斷后,還想偷偷接一次電源的渴望。
她沒說出口,只在紙上停下一行字。
玻璃窗上映著她的影子,眉眼里有點累,還有點不敢多想的躊躇。
這個念頭,是不是能開口,她不知道。但有一點她清楚:
喬磊像一個她沒來得及參與的青春故事,而她,也不過是想翻進最后一頁,看一看結(jié)尾。哪怕不留名,也想知道,那個世界到底是什么樣的。
哪怕只是站在街機廳門口的她,也曾幻想過:
“要是我,也能叫他一聲‘磊哥’?!?p> 她曾經(jīng)有過一段真心實意的戀愛。
十七歲那年,她在一個真冰場打工,認識了一個滑冰教練,叫阿康。人不多話,但很實在。她加班到深夜,他就騎著摩托在門口等,什么也不說,只遞一杯熱豆?jié){,熱得燙手。
那時候,她覺得自己是被認真對待的。哪怕住在頂樓漏雨的小房間,也相信未來可以靠兩個人慢慢撐起來。
可時間一久,那些溫暖開始變了味。
阿康頻繁換工作,話越來越少,不愿聊未來。她想報個夜校補學歷,他卻說:“你連飯都顧不好還上什么學?”
爭吵多了,彼此都疲憊。那年初冬,他站在樓道口抽著煙,語氣平靜又篤定:“你是想往上走的人,我跟不上?!?p> 就這樣散了。
那之后,她再也沒談過戀愛。不是沒人追,而是沒有人再讓她敢賭一次。
喬磊呢?
她不是沒想過。他是不是有點像阿康?一樣的沉靜,不多話,像有什么放在心里但從不輕易說出口。是不是她潛意識里,把那些年沒說完的期待,投射在了這個穿白襯衫、偶爾皺眉思考數(shù)據(jù)的掛職干部身上?
或者,是喬磊身上那種“讀過書”的氣質(zhì)吸引了她?
是他認真說起礦井實驗時專注的樣子,是他提到自己大學寫過一篇論文、為一個改進方案爭了幾個月時,那種“做過事”的篤定。
她見過很多人拿學歷換飯碗,可喬磊不太一樣。他好像真的是為了“做好一件事”而讀的書。
那一瞬,她心動,也心虛。
又或者,她只是被他的穩(wěn)定吸引。
這些年她一個人打拼,見慣了說場面話的男人。他們講“共贏”,眼里卻盯著她提成的百分點;說“欣賞你”,其實是在算她的資源換不換得來一個項目。
喬磊不說這些。他說話慢,說完就收,不自夸,不搶鏡,也從不炫耀。他的“有”,不是掛在嘴上的,是讓人放心的那種“在”。
這年頭,少見。
他不是沒野心,只是不把野心寫在臉上。他懂規(guī)則,卻不踩人。他清楚自己能做什么,也知道不做什么。
這種分寸感,她太久沒見過了。不是讓人一眼看穿的討喜,而是那種——“你知道他可以靠得住”的安穩(wěn)。
她低頭,在紙上寫下幾個字:
“不是喜歡,只是——”
她停住了。
后面,寫不下去。
不是說不清,是不敢說。
她走到窗邊,輕輕拉開百葉窗的一角。
街燈已經(jīng)亮起,斜斜照著路口的街機廳。她猜,喬磊今晚大概又會在那兒,和一群穿校服的少年爭著搶機位、喝汽水、喊“你接我這招試試”。
她忽然有些想過去看看。
不是為了喬磊。
是為了確認,在那些笑聲和油煙味里,在那個她從未真正參與過的“放學時間”,她心里那點沒熄掉的火光——還在不在。
她想看看,那個一直說“別多想”的自己,是不是,其實還在偷偷盼著,有一天,也能有個不必解釋的靠近。
哪怕只是看一眼,也好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【2045年·喬伊訪談·她一直是燈,不等誰來點】
講完這段,喬伊很罕見地沉默了一會兒。
她拿起面前的水杯,輕輕轉(zhuǎn)了一下杯墊。指尖用力,又松開。
“胡靜啊……是一個很堅強的人?!?p> 喬伊的聲音變得比平時更輕,也更慢了一點,“你知道的,我很少夸人?!?p> “她小時候父母離異,一個人搬了好幾個地方,從來沒機會好好念完書。她十幾歲就要打工養(yǎng)活自己,一邊在夜市賣發(fā)卡、一邊省吃儉用攢夜校的學費。你問我,她是怎么走過來的?我不知道?!?p> “但我知道,她一直沒放棄。”
喬伊輕輕笑了一下,帶著一點敬佩,“你能想象嗎?三十多歲的人,每年還堅持以社會考生的身份報名高考。不是說說,是一年一年地考,一張張卷子地寫。連作文題都能背出來?!?p> “她不是為了證明自己,她只是想還自己一個青春。”
“她說,‘我小時候沒穿夠校服,但我現(xiàn)在能選,就不想錯過?!?p> “她的高考成績,每年都差那么幾分。最接近的一次,只差五分。她把準考證鎖進抽屜整整一年,然后第二年又重新報了名。”
“我記得有一年,她沒考好,自己一個人跑去學校操場坐了一下午,回來還笑著說——‘今天陽光不錯,挺適合考試。’”
說到這,喬伊停頓了一下。
“她身邊有很多人,或欣賞她,或誤解她,也有不少人對她‘一個人還考什么試’這種行為嗤之以鼻。但她從來沒解釋過?!?p> “她只說了一句:‘我不是要贏誰,我只是還欠自己一次完成。’”
我聽到這里,也沉默了。
喬伊垂著眼,似乎在回憶很多年前的某個傍晚?!拔矣∠筇貏e深,有次我在她家吃完飯,看見她在書房做模擬題,那天她寫的是語文。她在稿紙上寫了一句話:‘有的人是等天亮,有的人就是天亮本身?!?p> “我當時沒懂。后來才慢慢明白,胡靜就是那種人?!?p> “她不是等人來照亮的,她一直是在別人沒注意的時候,默默地亮著。”
喬伊頓了頓,看著我,眼神比往常柔和。
“你知道我為什么一直尊重她嗎?”
“因為她不是我們青春里的背景人物?!?p> “她是我們那段青春里,最安靜、最倔強的一束燈光。”
“照著我們這些亂糟糟、看不清方向的人,也照著她自己?!?p> “她從不喊痛,不說苦,也不需要掌聲?!?p> “她只是,在所有人都不太懂得如何長大的時候,自己把路一點一點,走了出來?!?p> 我沒說話,只是點了點頭。
喬伊靠在沙發(fā)里,望向窗外發(fā)了會兒呆。
過了一會兒,她輕聲說:
“其實很多年以后我們才明白,胡靜教我們的,不是怎么解題。”
“是怎么在人生最亂的時候,還保住一顆不隨便放棄的心?!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