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4)在飛躍中被看見——當(dāng)少年們拼盡全力,只為成為她眼里的光
?。?)在飛躍中被看見——當(dāng)少年們拼盡全力,只為成為她眼里的光
夜色如墨,桐山之巔云層低垂,風(fēng)裹著寒意不斷穿過林梢,仿佛整座山都在屏息等待著什么。
三號井井口,照明車的強光如探照燈般照亮周圍數(shù)十米,幾道身影焦急地在出入口附近來回踱步。
“再不出來……我們就要組織下井了!”
王江海的聲音沙啞,夾雜著風(fēng)聲,眼里布滿血絲。
“已經(jīng)過了六個小時了?!眲⒔芫o緊握著礦帽,一次次看向井下的黑洞,“連信號都沒有,GPS坐標(biāo)也斷了……”
“別慌,”沈飛強作冷靜,雖然他的嘴唇早已發(fā)白,“我信他們。喬磊那個家伙,死不了。”
馬翔則一句話也沒說,只是咬著牙看著井口,仿佛想把這座山撕開。
就在這時——
“咔嗒——”
絞盤輕響,井口梯道下方傳來一陣沉重卻熟悉的腳步聲。
緊接著,一道微弱的光從井底爬升而來,像是暗夜中的火種,緩緩接近。
“有人上來了!”
“是他們,是他們!”
王江海第一個沖到井口,一把拉住最先探出頭的身影。那是喬磊,臉上滿是泥污,額頭纏著破布,但眼神依然冷靜。他一躍而出,顧不上喘氣,轉(zhuǎn)身就去接后面的人。
接著,喬伊、王昭、劉小利、陳樹、馬星遙——六人挨個爬出三號井的鐵梯,每一個人都濕透、狼狽不堪,像是剛從地獄中逃出,但——都活著。
“謝天謝地……”王江海差點失聲,“你們……你們還活著……”
沈飛快步?jīng)_上前,一把抱住喬磊,死命拍著他的背:“你們嚇?biāo)牢伊?!?p> 喬磊呲牙咧嘴:“別拍我,肋骨都快斷了……”
王昭還未完全恢復(fù),被王江海小心扶著坐下,一邊不停咳嗽,嘴唇毫無血色,但她的手卻始終握著喬伊的袖口,不愿松開。
喬磊抬手阻止了眾人繼續(xù)追問,聲音低啞卻堅定:“別問我們在井下看見了什么——現(xiàn)在說不清,但可以肯定,三號井……必須封閉。”
王江??粗麄円粋€個渾身濕透、眼中殘留恐懼的樣子,終于重重點了點頭:“明白了?!?p> 那一夜,沒有人再睡得著。
臨時指揮帳篷里,火爐燒得正旺,但空氣卻始終冷得滲人。六人裹著毯子圍坐在一起,沒說太多話。
他們只是靜靜地聽著火焰燃燒的聲音,仿佛耳邊還有洪水的咆哮、雷火的低吟。
喬伊抱著吊墜,指尖輕輕摩挲那顆已經(jīng)歸于沉靜的晶核。她的眼中沒有激動,只有更深的平靜——那是一種從地獄爬回人間之后的明悟。
“任務(wù),才剛剛開始?!?p> 她心中低語,望向遠(yuǎn)處連綿的山巒,在夜色中,那山像巨大的沉默之獸,埋藏著Ω族遺落的另一段謎團。
一周后。
【課間走廊·少年對峙】
“喂,陳樹——昨晚單挑,說好了呢?你慫了?。俊?p> 走廊那頭的聲音突然炸響,帶著點吊兒郎當(dāng)?shù)木┣粍艃海骰位蔚奶翎?,像一顆小石子扔進平靜水面。
喬伊下意識一轉(zhuǎn)頭。
只見劉小利倚在光影交錯的樓道盡頭,校服外套敞開,里面是一件皺巴巴的T恤,胸口那抹熟悉的“AI 3”LOGO——2001年艾弗森總決賽限量版。他雙手插兜,一腳蹬著墻根,整個人看起來不緊不慢,卻帶著隨時能把走廊變球場的架勢。
他身后還跟著兩位“吃瓜小弟”,一個正嚼著口香糖,另一個肩上扛著籃球,滿臉寫著:今晚有戲。
陳樹本來已經(jīng)扭頭往飲水機走,聽到這句“你慫了”,腳步一頓,回頭時眼神“噠”地一下亮了。
那眼神,不是愣,也不是驚,是點火的前奏——像舊打火機刮著輪,噼啪一響,就能燒起來。
“我慫?”陳樹一開口,語氣不重,火氣卻藏不住。
劉小利假裝聳聳肩:“昨晚不是你自己說的‘籃球場見’?我從晚飯后守到宿管大爺快鎖門,你影子都沒見著?!?p> 陳樹一抬下巴:“我有事。”
說完,又瞥了喬伊一眼,聲音戛然而止。
劉小利眼睛一亮,立馬捕捉到那點空氣里的微妙,“呦~不會是有約了吧?不會就是……喬伊同學(xué)?”
說話間,他還裝模作樣地整理了一下頭發(fā),像臨時加戲的小丑。
喬伊眉心一蹙,正想開口懟他,陳樹已經(jīng)走上前一步,擋住她,聲音低且穩(wěn):“少廢話,今晚來?;@球場,見?!?p> 劉小利笑得跟撿到寶似的,語氣挑釁:“怕你不來?。磕愣ǖ木?。”
“下晚自習(xí),燈不熄——場就亮?!标悩湔Z氣一壓,眼神像焊槍點火前一瞬的藍(lán)焰。
劉小利雙手一攤,一副“我等你來修理我”的表情,轉(zhuǎn)身就走。臨出走廊口,還故意一腳踹上那扇老舊鐵門,“哐”地一聲,震得整條走廊都抖了抖。
他聲音帶著得意回蕩:“晚上別再慫——小!電!焊!俠——”
陳樹牙一咬,低聲嘟囔:“這孫子,真欠收拾。”
喬伊站在他旁邊,斜眼看他:“……何必呢?一節(jié)音樂課而已,你們是準(zhǔn)備出戰(zhàn)世界杯?”
“怕啥?”陳樹手指一揮,動作瀟灑中透著點孩子氣的倔強,“我文化課是沒戲,但球場上,我也不是來當(dāng)背景板的?!?p> 說完,他忽然頓了一下,眼神掃過她,聲音低了一些,像從喉嚨深處拐了個彎出來。
“而且……今天有人在看,總不能掉鏈子?!?p> 喬伊一下沒接住這球,愣了一秒,隨后笑了出來。
不是嘲笑,是那種“你懂了”的笑。
她偏開視線,輕輕嗯了一聲。
風(fēng)從走廊一頭吹到另一頭,窗臺上卷著幾張講義紙,紙角呼啦啦地響??諝饫锖孟穸嗔艘稽c什么——說不清是火藥味還是少年氣。
這是屬于校園的日常節(jié)奏,也是青春里最“沒道理”的儀式感。
一場球,一句話,一個背影。
沒有情書,沒有對視,沒有告白。
但一句“籃球場見”,就已經(jīng)是少年心事最響亮的宣言了。
【籃球場·火力全開】
晚自習(xí)一結(jié)束,整棟教學(xué)樓像開閘的魚塘,學(xué)生潮水一樣往外沖??諝饫锸欠酃P灰、書本氣和飯后汽水混合的味道。
但所有人都知道——
今晚,真正的主場,不在教室里。
籃球場,在發(fā)光。
是真的。
四盞高桿燈頂著厚厚的灰塵,卻依舊亮得扎眼。光束穿透夜色,把一塊不大的水泥地照得像舞臺。浮動的塵埃在光柱里打旋,像一場青春劇目,剛剛拉開幕布。
人群已經(jīng)圍出半圈。
有人拎著半袋辣條,有人手里抱著歷史卷子,還有人干脆拿了個小馬扎,就地坐下,等著看“今晚的主角”。
“來了來了——電焊俠PK太子爺!”
“老天保佑,別閃腰!”
“說了多少遍了,劉小利打球就像拍MV,陳樹是施工隊的,畫風(fēng)完全不一樣!”
笑聲起哄聲此起彼伏,場地火藥味十足。
劉小利第一個出場。
白背心罩著半脫校服,脖子上掛著毛巾,腳下踩著一雙干凈到反光的復(fù)刻喬丹。他身后跟著兩個小弟,一個拎音響一個扛球,磁帶正咯吱咯吱放著MC HotDog的《我的生活》,節(jié)奏上頭,場面瞬間點燃。
“喲,熱狗放出來了,太子爺今晚要表演啦!”
他開始熱身,胯下運球、背后繞球、三步上籃,球落得穩(wěn)準(zhǔn),動作流暢,場邊爆發(fā)第一波掌聲。
“這架勢,不來點《灌籃高手》都對不起他這身行頭?!?p> 喬伊站在人群邊,看著這一切,耳朵還殘留著音樂課的旋律,但節(jié)奏已換。
這是熱血頻道的BGM,屬于球場的節(jié)奏。
劉小利掃了一圈人群,最后目光穩(wěn)穩(wěn)落在那抹黑T的身上,勾唇一笑:“電焊俠,你該上場了吧?”
陳樹來了。
沒有音響、沒有pose。
黑T洗到發(fā)白,校褲褲腳卷了兩圈,球鞋邊一塊劃痕已經(jīng)掉皮。
但他一進球場,空氣就不一樣了。
他走得不快,但步子沉穩(wěn);肩膀放松,眼神清亮。
他不是來演戲的,他是來打球的。
走到三分線,他什么都沒說。
不脫外套,不打招呼。
起跳——
“砰!”
單手扣籃。球進,網(wǎng)響,籃板輕顫。
全場呼聲炸開。
“開場就扣?!”
“誰說他只能修收音機的?!”
劉小利眼角微微一跳,臉上笑還在,眼神卻變了。
而陳樹落地那刻,目光掃過全場,沒有看劉小利,而是穩(wěn)穩(wěn)落在喬伊身上。
那一眼沒有多余情緒,卻像把剛剛的球,直接砸進她心口。
喬伊心里“咯噔”一聲。
那不是浪漫的心動,是——
有人把存在感當(dāng)成一種告白,砸給了你。
“開打啦??!”
球場的氣氛徹底爆了。
籃球在兩人之間高速穿梭,鞋底和水泥地不斷碰撞,濺起一串串灰塵。
劉小利——節(jié)奏快,球風(fēng)花哨,爆發(fā)力強,出手前還會掃一眼鏡頭方向。
他是那種“我不打球,我在上演個人紀(jì)錄片”的選手,靠氣場就能得分。
陳樹——動作干脆利落,傳球像直線插刀。
他不耍帥,只看準(zhǔn)節(jié)奏出手。像個技術(shù)工人,把每一球打成圖紙。
他們在用兩種方式爭取“看見”:
一個用聚光燈,另一個用錘子和汗。
而場邊,喬伊靜靜看著,聽到自己心跳混進了場上的節(jié)奏。
她想起自己從前也是校隊的主力,站在高光下,掌控節(jié)奏,如今卻被兩個陌生又真實的男孩拖進了這場不在計劃里的青春。
她低頭,摸了摸吊墜——
微微發(fā)熱。
像是在提醒她:這不是旁觀。你已經(jīng)在場。
燈光拉長影子,汗水浸透校服。
兩顆少年心,正在球場上——
用所有不說出口的喜歡,打一場“不退場”的告白。
高桿燈照得通明,光影像一場臨時搭起的舞臺劇,細(xì)細(xì)的塵浮在空中打轉(zhuǎn),氣氛像某種即將爆炸的前奏。
陳樹一個扣籃點燃開場,掌聲、口哨聲、叫好聲,一波接一波......
喬伊站在人群中,嘴角壓不住地上揚,明明只是看球,卻感覺臉有點燙。
她沒法解釋,自己的目光為什么一直追著陳樹。
從扣籃起跳那刻起,她的注意力就沒再轉(zhuǎn)開。
他不像會表演的人,可那一個爆發(fā)瞬間,勝過萬言告白。
而另一邊,劉小利坐地不起,眼神卻冷了幾分。
剛才那個回合,他被實打?qū)嵒伍_——
全校都看見了。
這對他來說不是“輸球”,是“掉面兒”。
他從不怕輸球,但不能輸氣場。
他盯著場邊喬伊的方向,那女孩站得安靜,可眼神……在看陳樹。
那一刻,他像被哪根神經(jīng)扎了一下。
猛地抬頭,低聲道:“換歌?!?p> “啊?”身邊小弟一愣。
“我說,換!歌!”
他說完這話,牙咬得緊,拳頭都攥出青筋。
磁帶“咔噠”一聲,下一秒,音響爆出節(jié)奏——
“鬧鬧,鬧鬧鬧鬧——Yeah!”
伴隨著打碟風(fēng)的《野狼Disco》,籃球場突然切頻道,從熱血少年番切換成街頭夜場。
“這是……干嘛?”
“上個球場下個舞廳啊?”
正當(dāng)人群爆笑還沒落地——
劉小利“啪”地彈起身,籃球往旁邊一扔。
緊接著——跳舞。
不是那種隨便比劃的舞,是認(rèn)認(rèn)真真的 Locking + Popping + Moonwalk。
肘卡、滑步、倒踢、風(fēng)車……一整套編排動作接得行云流水,像是早就在腦子里演練過無數(shù)遍。
“我靠,小利來真的了!”
“不是玩票,這是預(yù)謀已久!”
掌聲爆了,笑聲全沒了,全場聚焦,目光鎖定。
劉小利用身體發(fā)言:
“我不是輸,是還沒表演完?!?p> 他最后一個定點停住,球接回手中,呼吸均勻,額角微汗。
一甩球,眼神掃向陳樹。不是挑釁,是一種明晃晃的戰(zhàn)書。
——你會扣籃?
——我能炸場。
這時候,全場目光又一次切回來,停在了陳樹身上。
他沒動,站在原地,但肩膀輕輕繃了一下。
喬伊看見了。
那一刻,他不是愣住,而是進入了“認(rèn)真模式”。
場邊節(jié)奏依舊在轟炸,可氣氛安靜下來,像是全場屏住呼吸。
這不再是籃球比賽了,
這是兩個男孩用“存在感”展開的交鋒。
一個靠節(jié)奏撕裂鏡頭,
一個靠沉穩(wěn)踩出地面。
一個像火,燒得快,燒得亮。
一個像鐵,不說話,但一動就砸出痕跡。
喬伊忽然覺得,這場景太少年了。
不是誰輸誰贏,是“誰被看見”。
而她,也不是看客了。
她站在那個節(jié)奏最密的點上,心跳如鼓。
她低頭,那枚吊墜,微微發(fā)熱。
她忽然意識到——這不只是青春的表演場。
這是一次次不動聲色的告白,一場關(guān)于“我在這里”的吶喊。
她沒出聲。
但心里,有什么東西,被點燃了。
【自拋自扣·落地之前】
陳樹單手拎起籃球,站在三分線與罰球線之間的交匯點。
他沒急著出手,而是像靜靜蓄力的彈簧,低頭、下蹲、調(diào)整腳步,每一個動作都像是心里默默數(shù)了百遍的節(jié)拍。
腦子里突然閃過一個畫面——
黑白電視、模糊畫質(zhì)、麥迪在季后賽上空接自拋,一個扣籃震碎了屏幕外的小陳樹。
他從那一刻起就記住了動作,卻從來沒試過。
不是不想,是沒人看。
可現(xiàn)在,有人在看。
于是他拋球、起跳——騰空!
可是——
距離不夠。
手掌在空中一劃,差了半掌。
“咚!”
球砸在籃筐邊沿,反彈出去。
全場一頓,隨即哄堂大笑。
“哈哈哈哈哈哈!”
“我靠,電焊俠裝大了吧!”
“帥不過三秒哈哈哈!”
有幾個人已經(jīng)開始模仿他剛才的姿勢,學(xué)得滑稽又刻薄。
陳樹站在原地,呼吸重得像壓了鍋蓋。
他不生氣,也沒狡辯,只是低著頭,額發(fā)下遮住的眼睛亮得像鐵皮下的電火花。
可他沒走。
因為他知道——她還在看。
他緩緩抬頭,穿過人群的縫隙,看見喬伊還站在原地。眼神不嘲笑,也不尷尬。
只是看著他,像在問:“你還想再來一次嗎?”
他沒點頭,可她像聽見了心跳的回答。
喬伊往前一步,走進球場,沒管全場起哄:
“美女要上場了?”
“電焊俠帶女朋友了?”
她撿起籃球,走到罰球線,抬頭看向陳樹。
“我來拋球?!?p> 陳樹愣?。骸澳愦_定?”
她點頭,聲音不大,卻穩(wěn)得讓人心安:
“找準(zhǔn)起跳點,這次不會失誤?!?p> 他深吸一口氣,只說了一句:“好?!?p> 【雙人扣殺·青春二重奏】
球場安靜下來,像電影進入正片之前的停頓。
喬伊右手揚起,球脫手,劃出一道教科書式的弧線。
陳樹猛然起跳,像彈簧炸開。
那一秒,風(fēng)從他耳邊劃過,呼吸、心跳、光線——全都不重要了。
只有那顆球,還有那個把球拋給他的女孩。
“砰——!”
單手暴扣!籃筐被壓得輕震。
全場寂靜一拍,接著炸裂!
“自拋自扣成功啦??!”
“麥迪附體啊這也太炸了吧!”
“封神封神封神?。?!”
“電焊俠你今晚真的不是來修燈的,是來劈雷的??!”
陳樹落地,低頭喘氣,滿臉通紅。但他沒說一句話。
他只看了一眼——喬伊。
而喬伊,就站在原地,眼里有光,有笑,更多的是一份“我相信你”的肯定。
他們之間沒有語言,但全場都知道——
這不是一個人的高光時刻。
這是一次“我給你舞臺,你給我回應(yīng)”的雙人完成。
【少年爭鋒·下半場開戰(zhàn)】
劉小利站在人群外,臉色已經(jīng)有些掛不住。
剛才那球,太干凈了。
節(jié)奏、配合、動作、結(jié)尾,全是教科書級的青春橋段。
他咬牙,目光掃過人群,正好撞上王昭。
王昭在笑。
不是嘲笑,不是炫耀,是那種“認(rèn)了”的輕笑。
劉小利喉結(jié)滾了一下。
“行啊——那就別光他出彩?!?p> 他抬手叫住音響:“換帶子,放那個——‘經(jīng)典炸場’那盤?!?p> “?。俊备嘁汇?,“你是說……”
“對,野狼Disco!”
磁帶“咔噠”一聲,熟悉的前奏爆出:
“鬧鬧鬧鬧——Yeah!”
全場炸了。
“不是吧,他要干嘛?”
“球場秒變夜店!你別說,這節(jié)奏……還挺上頭?!?p> 還沒等人反應(yīng),劉小利一個旋轉(zhuǎn)跳步,開始街舞表演。
Locking、Wave、Windmill、Moonwalk……整整一套下來,行云流水,動作干凈,節(jié)拍咬得死死的。
“我靠……他跳得也太穩(wěn)了吧?”
“不是玩票的,這是真練過??!”
喬伊一愣,嘴角沒繃住,笑了出來。
不是嘲笑,是一種“真行啊你也”的認(rèn)可。
兩種少年風(fēng)格,一場籃球場上的較量,一邊是街舞炸場王,一邊是自拋暴扣王。
這場比拼,不再是“誰贏誰輸”,而是——誰被記住。
而那一晚,整個二中的人都知道:
青春,就是一場“看誰更敢表達”的熱血秀。
不是分?jǐn)?shù)說話,而是——你敢不敢把心里的那句話,變成一球、一跳、一首歌,一次燃到底的亮相。
而陳樹,從那一刻開始——
再不是誰的背景。
【球場收尾·燈未熄,青春未散】
劉小利最后一個收住動作,轉(zhuǎn)身落地,穩(wěn)穩(wěn)接球,臉上掛著得意又故作隨意的笑,就像剛剛完成一場精心編排的謝幕表演。
他掃了陳樹一眼,眼神輕飄飄地飛過去,像在說:
“你能炸一球,我也能炸一場。主角的位置,不是誰先到誰坐?!?p> 陳樹舔了下嘴唇,沒接話。
但喬伊站在場邊,清楚地看見了——他的肩膀輕輕一動,那種熟悉的緊繃感又回來了。
不是生氣。
是認(rèn)真了。
球場的節(jié)奏還在,鼓點還在放,四周的空氣卻悄然變了。
少年們的比拼,已經(jīng)從比球,變成了比“存在感”。不是誰更厲害,而是——誰更想被記住。
喬伊站在人群里,望著這兩個完全不同的少年。
一個是自帶燈光的街舞主角,用每一個節(jié)拍去“抓鏡頭”;
一個是把全身情緒壓進一個扣籃里的沉默爆發(fā)者,靠行動讓人記住名字。
他們都在說同一句話:
“我,來了?!?p> 【終場哨·打斷的告白】
就在全場正要醞釀出第二波高光時——
“喂喂喂!你們是在開Party,還是拍連續(xù)劇?。?!”
操場邊,一個聲音像警報器一樣炸響。
宿管大爺提著手電,氣喘吁吁地沖進球場,臉上寫著疲憊,但眼里帶著一絲“我懂你們青春,但我真的要鎖門了”的無奈。
“幾點啦?!你們再不走,我真收你們道具了啊!”
全場瞬間安靜,仿佛有人一把拔掉了音響電源。
籃球滾了一圈,在水泥地上緩慢轉(zhuǎn)動,最后停在喬伊腳邊,像舍不得散場的觀眾。
【各自退場·不甘與不舍】
人群開始松動,三三兩兩往教學(xué)樓走。
有人邊走邊模仿劉小利剛才的風(fēng)車動作,嘴里還哼著“鬧鬧鬧”,一臉意猶未盡。
而劉小利——還站在原地,拍著T恤上的塵,頭發(fā)亂了,氣沒喘勻,眼神卻四處掃。
最終,他定位到了王昭的方向。
三步并作兩步跑過去:“昭昭!我剛剛那套怎么樣?帥不帥?你是不是沒想到吧?”
王昭連頭都沒回,語氣淡淡:“哦,原來那不是你在拖地?”
“噗——哈哈哈?。?!”
人群笑成一鍋粥。
劉小利臉一紅,嘴還硬:“拖地也要技術(shù)的好嗎?我那叫——高難度清潔型表演。”
“行,那節(jié)目名我都給你想好了?!蓖跽巡痪o不慢地回了一句,“叫——《寢室樓下的清潔志愿者》?!?p> “哈哈哈哈哈哈?。。 ?p> 【球未散·燈未滅】
人群笑鬧著散去,籃球場上只剩下幾道殘影。
高桿燈還亮著,灑下一片昏黃,不刺眼,但暖。
陳樹提著書包,走到喬伊身邊,耳朵微紅,卻笑得真誠:
“剛才……謝了啊。要不是你那一下,我自己還真不敢再試?!?p> 喬伊沒回頭,只是晃了晃手里的球,眼神里帶著點玩味兒:
“謝什么,我也打籃球的?!?p> 說完,她站到三分線外,起跳、出手、旋腕——
“唰?!?p> 球空心入網(wǎng)。
陳樹愣住:“你還會投三分?你怎么不早說?”
喬伊拍了拍手,笑容干脆:“會的多了去了?!?p> 【青春未完·各自上路】
兩人站在半空的光影里,一起把球又投了幾輪。
不為比拼,也不為炫技,只為留住這一晚。
他們都知道,這一場球,不會進年級排名,也不會寫進成績單。
但它會被記住。
像一本沒有封面的日記,在回憶的某個章節(jié),閃著光。
球場空了,燈還亮著。
故事還沒完,他們還沒散。
也許多年后,他們早已不記得是幾比幾,是誰贏了那場球,
但一定記得——
那個晚上,有少年扣籃,有人街舞,有人走上球場,不是為了表演,
而是為了說一句話:
“我想被你看到?!?p> 操場邊的光慢慢淡了,人群早已散去,只剩兩人還坐在靠籃球架的水泥地上。
夜風(fēng)吹過,有點涼,吹亂了劉小利前額的劉海。他伸手理了理,歪著頭看了眼旁邊那個正低頭擺弄鞋帶的家伙。
“欸,”他突然開口,聲音壓得很低,“今天要不是你那球扣進,我可能真得被人笑到下學(xué)期?!?p> “少來。”陳樹沒抬頭,聲音懶懶的,“你后面那舞,挺炸的。”
“炸個屁。”劉小利哼了一聲,“本來想是給自己加戲,結(jié)果反倒成了你收場前的預(yù)告片?!?p> 陳樹笑了,低低的,沒有得意,反倒像松了口氣。
他們沉默了一會兒,都不急著走,偶爾傳來教學(xué)樓那頭傳達室的收音機,正放著什么慢悠悠的歌。
“你說……”劉小利忽然又開口,“咱倆怎么就成朋友了呢?”
陳樹挑眉:“這問題你小學(xué)就問過我。”
“那時候你還踹了我一腳,說‘因為我看你不順眼’。”
“現(xiàn)在也差不多?!标悩淦沧?,“主要你嘴太碎?!?p> 劉小利一腳踢過去,沒踢著,“行,那我下回不幫你打飯、不替你頂崗、你耳機線壞了我也不借你我的Walkman了?!?p> “你試試?”陳樹眼睛一挑。
兩人對視了一秒,忍不住一起笑了。
其實他們之間,從沒說過“感謝”或者“兄弟”這種詞。也從不談家庭、不講背景。不是因為刻意回避,而是——他們太熟了,根本不需要說。
劉小利家里什么都不缺,陳樹什么都得自己修。但那從不是問題。
有一次學(xué)校廣播壞了,是陳樹跑去維修間搗鼓了一中午修好;而當(dāng)陳樹因為補課晚了趕不上食堂,吃上熱飯盒的那天,劉小利把自己的雞腿夾了進去,還順嘴罵了他一句:“你能不能別把自己餓成個舊電池?!?p> 這就是他們之間的方式。不多話,但從不掉鏈子。
“不過——”劉小利忽然話鋒一轉(zhuǎn),語氣帶了點壓不住的煩躁,“我還是不明白,王昭到底看上馬星遙哪點了?”
陳樹抿了口汽水,沒吭聲。
“他成績好是好,但那副德行……全天下的冷空氣都長他臉了。”劉小利搖頭,“從來不主動說話,跟誰都三句話以內(nèi)結(jié)束交流?!?p> “那是人設(shè)?!标悩涞f。
“人設(shè)個屁?!眲⑿±虏郏澳阏f女生是不是都吃這套?酷酷的,不搭理人,成績好就自動綁定男主角了?”
陳樹笑了一下,沒反駁。因為某種程度上,他懂劉小利的煩躁。
他們倆,一個是全班最吵的,一個是最跳的;一個天天被叫“電焊俠”,一個背著“太子”名頭上學(xué)。
可他們從來沒享受過馬星遙那種“自帶濾鏡”的靜默光環(huán)。
而喬伊——那個轉(zhuǎn)學(xué)來的安靜女生,那天也沒看他們的搞笑話劇,沒笑劉小利的舞,也沒為陳樹的自扣尖叫。她只是——坐在那里,看著馬星遙唱歌。
“唉。”劉小利躺了下去,手枕著腦袋,“我不服?!?p> 陳樹也仰頭靠著欄桿,沉默了一會兒,才淡淡開口:“我也不服。”
他們沒有繼續(xù)討論誰對誰錯,誰更適合誰。因為在這個年紀(jì),他們還不懂什么叫真正的“競爭”,他們只是清楚:那個叫馬星遙的男生,是一道橫在他們面前的沉默天花板。
而他們倆——正在試著,用自己的方式,在這個時代里,被看見一眼。哪怕只有一眼。哪怕那道光,不屬于他們。
實際上,不服馬星遙的人很多。
男生里,有說他裝的,有說他架子的,有的干脆私底下取了外號,叫他“氣壓計”——因為只要他一到,全班氣氛立刻往下掉兩度。女生里更不缺議論,什么“他不回消息”“借書不說謝謝”“笑都不笑一個”,聽得多了,連體育老師都忍不住問:“他是不是從物理實驗室孵出來的?”
可就算這樣,他依舊是焦點。
沒人愿意承認(rèn),但所有人都看得出來——走廊上,只要他從那邊慢慢走來,哪怕是穿著最普通的校服,背著最素的雙肩包,那些在走廊上哄笑、打鬧、彈橡皮筋的人,也會不自覺地停一秒。
不是他做了什么,而是他“不做什么”的樣子,本身就有一種奇怪的存在感。
他很少和同學(xué)聚會,也不和任何人八卦。他幾乎不參與任何集體情緒——但每一次考試榜單出來,名字就在那里:班級前三,清晰醒目,像貼在教學(xué)樓墻上的“參考標(biāo)準(zhǔn)”。
但這并不是他成為焦點的唯一原因。
真正讓人不服又忍不住注意的,是他身上那種“你拿我沒辦法”的氣質(zhì)。
他沒有笑臉,不討好任何人,也不回避任何人。你不喜歡他,他不會和你吵;你針對他,他也不會反擊;你夸他成績好,他只說“正常”;你說他不合群,他會點頭,說“我習(xí)慣了”。
這就很致命。
大多數(shù)人,活在班級生態(tài)里,總有一個面,是給別人看的??神R星遙,像根本就沒有“觀眾”這個概念。他活得太像自己,以至于你覺得他像在演誰。
可惜他沒在演。他只是——本來就這樣。
而最讓人抓狂的,是這種“不參與”的態(tài)度,反而在無聲中吸引了所有人的關(guān)注。
就像一個安靜的黑洞,不發(fā)光,但連光都拐了個彎。
“為什么總有人不合群,卻總能成焦點?”
這個問題,喬伊其實也想過。
音樂課那天,當(dāng)她看到馬星遙坐在琴邊,用毫無技巧卻溫柔得剛好的聲音唱出《童年》,她明白了。
是因為他“不給期待”。
他不上場,也不搶光。他不設(shè)定“你應(yīng)該怎樣看我”,所以每個人都忍不住多看一眼,試圖從他那里找出一個解釋。
他不說自己要做主角,但那種“我不爭”的姿態(tài),在一群“都在爭”的人中,本身就成了一種鋒利。
陳樹是火,劉小利是風(fēng),王昭像光,張芳是冰。
可馬星遙——他像重力。
不熱,不冷,不亮,卻讓你所有的注意力,不自覺地往他身上掉。
而在這個需要被看見、需要被贊、需要靠互動換存在感的年紀(jì)里,馬星遙的“無視一切”,反倒成了最罕見的吸引力。
這就是為什么,哪怕他不開口,哪怕他不上場,他依舊在所有人的青春地圖里,像個標(biāo)注坐標(biāo)的釘子。
讓你不服,卻又——移不開目光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幾十年以后,王昭在一場老同學(xué)聚會結(jié)束的夜里,獨自坐在車?yán)?,沒急著走。
車窗外,初夏的夜風(fēng)吹得街邊梧桐樹沙沙作響,像極了當(dāng)年桐山二中操場邊的那幾棵老樹。
她頭發(fā)整齊地挽著,妝容清淡,開會講話有條不紊,拿起話筒全場安靜,是公認(rèn)的“女強人”——可她清楚,自己從來不強。只是習(xí)慣把情緒收起,把遺憾折成方方正正的紙,藏進文件夾。
她打開手機,相冊里是聚會時拍的合照。
老同學(xué)變得發(fā)福的發(fā)福,脫發(fā)的脫發(fā),只有馬星遙,一如既往,站在人群稍后的地方,笑得克制,穿著白襯衫,袖口卷起到小臂,像那年音樂課后唱《童年》的樣子,沒變太多。
甚至連那雙安靜看世界的眼睛,也還是那個味道。
“你還是那么不合群啊。”她低聲笑了一句,像是自言自語。
聚會時,他沒怎么說話,也沒和誰多寒暄。別人舉杯說著“馬博士終于回國了”“世界人工智能排名第五的實驗室啊”,他只是點頭,說了句“還好”。
而她,也只是和他碰了杯。
沒說那年,她為他寫過一整本演講稿,寄存在圖書館自習(xí)室的第三排抽屜。
也沒說,她在那年的元旦晚會結(jié)束后,偷偷坐在舞臺臺階上,等了他一整節(jié)晚自習(xí)——結(jié)果他根本沒出現(xiàn),只在課間時遞來一張手寫的條子:“你講得挺好?!?p> 她苦笑著,把手機丟在副駕駛。
“喜歡你啊。”她輕聲說,聲音輕得像風(fēng)吹過舊試卷。“可那個時候,我根本不懂喜歡。”
她記得自己那時候自尊心多重,連生氣都要裝得優(yōu)雅。嘴上說著“我不在意”,心里卻在意得要命??匆娝蛷埛家唤M做實驗,回宿舍摔掉水杯都不吭聲。
她甚至清楚記得,那年英語演講比賽,他不肯參加。她一個人走去實驗樓下等他,冷風(fēng)吹了半個小時,他才從地下室出來,手里還拿著焊接電路板的工具。
她問:“你就不覺得,錯過很可惜嗎?”
他只回了一句:“我沒打算靠臺上被看見。”
那一刻她想哭。
卻強撐著笑了笑,說:“你真無趣?!?p> 現(xiàn)在想想,哪里是他無趣?是自己不懂他的“被看見”,從來不靠臺前。
也許,正是因為不懂,才會喜歡。
那年他們都不懂喜歡,只是覺得心跳快了半拍,就是答案。
而當(dāng)你真的長大,學(xué)會了衡量、權(quán)衡、比較、規(guī)劃……反而再也不會那么輕易心動了。
王昭打開車窗,夜風(fēng)一下灌進來,她深吸一口氣,把額前幾縷碎發(fā)撥開。
她知道,這輩子他們已經(jīng)不會有什么結(jié)果了。各自有了該為之負(fù)責(zé)的生活。
可這不妨礙她,在四五十歲的這一刻,突然無比懷念——那個高二的午后,陽光落在琴蓋上的時候,那個讓她第一眼就覺得“這人挺難搞”的馬星遙。
也懷念那個倔強的自己,拼命想當(dāng)主角,拼命想贏,卻連“你可不可以喜歡我”都不敢問出口。
太荒唐,太不可思議,太費解。
可如果重來一次,她還是會喜歡他。
不是因為他最帥,也不是因為他成績好,只是因為——他是那個時候,她最不懂、也最想靠近的那種人。
窗外夜色安靜,遠(yuǎn)處街燈暈開柔光,她靠在座椅里,眼神落在后視鏡里那張略顯疲憊卻還算精致的臉上,輕輕一笑:
“唉……早知道,當(dāng)年就該說出口。”
這句話,說得輕,說得晚,說得遲。
但就像所有人最終都會明白的道理:
青春不是用來明白的,是用來懷念的。
人生其實挺沒勁的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【2045年·喬伊訪談·人生無趣】
2045年的時候,王昭坐在車?yán)铮恐?,忽然腦子里冒出這么一句。
她不是突然消極,也不是中年情緒崩潰,只是那一瞬間,像終于踩在一個橫亙半生的答案上:原來啊——真的沒有誰能同時贏下所有。
在她最有沖勁、最敢挑戰(zhàn)的時候,她不懂溫柔,不懂沉穩(wěn),只知道沖鋒。后來她明白了人情世故,知道什么該說、什么不能說,知道低頭的藝術(shù),也懂了沉默的力量,可那時候,她已經(jīng)不再能通宵追劇,也跑不動八百米了。
她年輕時以為,終有一天會遇到一個時刻:身體狀態(tài)巔峰、思維敏銳、感情穩(wěn)定、目標(biāo)清晰……然后一切順風(fēng)順?biāo)?p> 但沒有。
她真正擁有體力的時候,做不來決定,整天跟情緒打架,靠沖動活著;等她能看透人心,能審時度勢,能為自己每一步安排退路的時候——她的膝蓋已經(jīng)不能蹲太久,眼睛也不能盯屏幕太久。
人生就像一場時差旅行——當(dāng)你的心已經(jīng)抵達,身體卻還在原地;當(dāng)身體終于走到,心早已疲憊。
更諷刺的是,那些曾在青春時豪賭一切、拼命燃燒的人——燃燒的是未來。她也曾是。
她回憶起大三那年實習(xí),每天早上五點半坐公交,晚上九點再回宿舍,周末還要去兼職補習(xí)班。那時候她不覺得累,她只覺得再努力一點、再爭一點、再優(yōu)秀一點,就能提前過上“想要的人生”。
可是后來她發(fā)現(xiàn),想要的人生,好像永遠(yuǎn)在下一個站臺。
她看著窗外的街燈,一盞盞亮著,像青春的燈牌,熄了一盞,又亮一盞,走馬燈一樣從眼前滑過。
有人說,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。但沒人告訴你,有時候不是你不夠拼,是這場賽道本身,從一開始就是彎的。
在你擁有一切之前,已經(jīng)失去太多。
“如果再給我一次十八歲。”王昭低聲說了一句,又笑自己太矯情,“我可能還是會傻?!彼嘈?。
然后她伸手打開車窗,讓夜風(fēng)灌進來。
也許人這一輩子最頂尖的狀態(tài),不是身體和腦子同時巔峰,而是——某一刻,你愿意為某個毫無意義的事,投入全部力氣。
就像那天音樂課,她彈琴、她唱歌,她想贏——其實贏了也沒什么獎勵,可那是她唯一一次,心和身體都沒有猶豫。
后來她做過太多重要的決定,穩(wěn)妥得像教科書——可是她再沒那么堅定地喜歡過誰,也再沒那么篤定地走向一架琴前。
那天之后,她終于明白:
最好的青春,不是你贏了多少,而是你輸?shù)脧氐?、愛得干脆、做得盡興。
她合上眼睛,腦海里浮現(xiàn)一幕:
陽光打在講臺上的馬星遙,聲音低低地唱著《童年》;陳樹咬著牙跳起自拋自扣的瞬間;喬伊接球那一刻的眼神;劉小利在籃球場上旋轉(zhuǎn)落地的笑容——
每一個人,都用自己最笨拙卻最真誠的方式,交出了一份關(guān)于“被看見”的答案。
那不是熱血漫畫,也不是青春偶像劇。
那是他們真實活過的一場,叫“人生”的戰(zhàn)斗。
她輕輕合上眼,嘴角終于揚起一個不屬于中年的、而是屬于少女的微笑:
“真好?!?p> 即使沒贏全世界,他們也贏過自己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【2045年的一盞茶】
那么,有人會問我:“你是誰?”
我是這本小說的作者。你可以叫我“道勝子”。
一個沒有出現(xiàn)在故事中的人,卻始終在它身邊轉(zhuǎn)悠。你也可以理解成——我是喬伊、陳樹、馬星遙、張芳、王昭、劉小利,以及他們那些未出場、或已消失的少年們的朋友。
2045年,我們還偶爾聚會。
不是每年都有,也不是所有人都到,但每次,有人笑著推門進來,就像二十多年前那樣,掀開一張舊桌、掏出一包辣條,邊嚼邊喊:“聊聊吧,從哪年說起?”
這本書,與其說是小說,不如說是我記憶里的回放帶,或者說,是幾份“青春影印件”的合訂本。你說它像編年史,其實我連大綱都沒有。主線?支線?全靠我腦子一熱想起來什么,就寫什么。
有人說:“道老師,1998年有手機嗎?你寫得也太超前了?!?p> 我笑笑,說:“那時候當(dāng)然有啊,尋呼機、BP機,帶天線的諾基亞也出來了?!?p> 可你說我有沒有寫錯?有。
是不是“穿越小說”?也許不是,也許是。
不是我編錯,是我記不準(zhǔn)了。
人老了,有些細(xì)節(jié)就像老錄像帶的雪花點,記得的不一定是真的,忘記的也不一定沒發(fā)生過。
但我知道——那些人是真的。
喬伊,那個眼神清澈卻總像背著秘密的女孩,她后來的研究跨越了很多界限,但在我眼里,她還是那個穿著校服,一腳踩進籃球場,拋出完美弧線的女生。
陳樹,從沒成為科學(xué)家,但他開了家修電臺的鋪子,聽說現(xiàn)在專修“失頻的人”。很多中年人坐進去,聽著他放的老磁帶,聽完就哭。
馬星遙?他說話還是慢,穿得還是像不太合群,但他確實去了很遠(yuǎn)很遠(yuǎn)的地方,反正絕對很遠(yuǎn)。做了一份沒人理解的研究。聽說他最近在搞“記憶清洗”項目,我說:“別洗我這一段。”
張芳現(xiàn)在依然冷靜得像公式一樣清楚。但她還是愛寫詩,手機簽名是:“理性是盔甲,情緒是劍?!敝劣谒ψ錾豆ぷ?,你往后看吧,反正挺不舒心的。
王昭——她也老了??伤境鰜碚f話的時候,依舊能讓一個會場安靜下來。她說,那年音樂課,是她第一次明白,贏不是靠控制,而是靠表達。
劉小利現(xiàn)在在哪?我也說不準(zhǔn)。他像風(fēng)一樣——吹到哪兒算哪兒。可每年聚會,他永遠(yuǎn)是最早到的那個,還帶著一袋薯片、一瓶雪碧,笑得像他從沒長大過。
還有其他人,我沒來得及寫完。
他們不是小說人物,他們是我青春的同班同學(xué),是我生命里永遠(yuǎn)定格的一頁。
我們都老了。
但一說起高170班,一說起那場音樂課、那晚籃球賽,大家眼里都還是會亮——
不是因為那些事有多了不起,而是它們曾經(jīng)那么真,真得連“青春”兩個字都顯得多余。
如果你翻完這本書,愿意對我說一聲:“我好像認(rèn)識他們?!?p> 那我就覺得值了。
2045年,燈很暖,雨剛停,我坐在窗邊,打開這臺快退休的老筆記本,聽著一首很舊的磁帶歌,開始敲下這些字。
它沒有完結(jié),但誰的青春完結(jié)得清清楚楚的呢?
我們都在某一頁停筆——然后繼續(xù),靠回憶續(xù)寫。
你也一樣。
晚安。
等下,剛才有人問我:“這個Ω系統(tǒng),到底是干嘛的?”
說實話,哪怕到了2045年,我們這幫人湊在一起吃火鍋的時候,還是有人會突然問一句:
“……這玩意到底是個啥?”
我們沉默幾秒,然后齊齊搖頭:“沒整明白?!?p> 接近半個世紀(jì),真沒整明白。
Ω系統(tǒng),代號“宇宙之眼”,官方無人記錄,民間無一人知,它不是你在博物館能看見的展品,也不是哪個高端實驗室里能查到的項目代碼。
它像是突然從天外砸下來的謎題,砸到了桐山,砸到了三號井,也砸進了我們八個人的人生里。
有人說,它是量子態(tài)的崩塌儀,是能“觀測人類命運”的高維投影系統(tǒng)。
也有人說,它其實就是《易經(jīng)》外星版,一種用高級頻率表達“命”的結(jié)構(gòu)器。
我更愿意相信,它不是科技,也不是神話。
它是——一種“可能性裝置”。
它讓你看見另一個版本的自己:
不是你能不能考上大學(xué),而是——你會不會選擇繼續(xù)走這條路。
不是你能不能改變世界,而是——你敢不敢對現(xiàn)實說“不”。
Ω系統(tǒng),體積只有一個手掌大,金屬色,像是某種未知星球的文明殘片。
沒有螺絲,沒有焊點,它不是“制造”的,它是“降落”的。
它的存在邏輯,就像我們那年青春課表上突然多出的一節(jié)“自習(xí)課”:
誰也不知道它為什么來、怎么來的、什么時候走,只知道——它出現(xiàn)之后,很多事情變了。
它還在。
現(xiàn)在,還在喬伊——或者說,許欣的手里。
2045年的許欣,已經(jīng)是全球前三的量子物理終身教授。
她住在瑞士洛桑某個天文研究站后的小木屋里,每天早晨喝紅茶、做實驗,夜里戴著降噪耳機寫論文,一周跟我們視頻一次。
她還在研究它。
我們問她:“到底研究出啥沒?”
她笑著說:“研究出來了?!?p> 我們一聽都興奮:“真的假的?”
她頓了一下,補了一句:“研究出來,我還沒看懂。”
我們都笑了。
她又補了一句:“可能一輩子也看不懂?!?p> 說這話的時候,她坐在一張巨大的白板前,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手寫箭頭,Ω符號被她一圈圈框起來,像在防止它跳出來似的。
我知道她沒放棄。
不是因為她是科學(xué)家,是因為她是“穿過時空的人”。
那場事故不是“穿越”,也不是“游戲”。
它是一次宇宙對我們的“叩問”:
你以為你在活著,其實——你在被觀測。
你以為你能控制命運,其實——你只是頻率里的數(shù)據(jù)。
Ω沒有給我們超能力。
它給我們的,是一面鏡子、一段殘片、一場測試。
你是誰?你想成為誰?你又敢不敢面對那條屬于你的“最短路徑”?
我們那一年,就是一群被拉進這臺古怪機器里的“測試者”。
測試我們的勇氣、我們的選擇、我們彼此的羈絆。
我們交了白卷,還是交了答卷?說實話,我也說不清。
但我知道:Ω還在等。
等她解開它的語言,等她找到“正確頻率”。
也等我們,某一天,回過頭去,終于承認(rèn):
原來我們不是被命運安排——我們,只是沒學(xué)會讀取那行密碼。
而Ω系統(tǒng),就藏在那串密碼的最深處。
它看著我們,也等著我們,敲下屬于人類的那一句回響:
“我知道你在,我也在?!?p> 那你問我,為什么這本書叫《回到高考當(dāng)狀元》?
其實,開始我也不想起這個名字。
你聽聽,多土啊。像是哪個寫網(wǎng)絡(luò)爽文的初中生半夜兩點憋出來的書名。
我原本想叫《道本宇宙》——聽著夠哲,夠深,夠裝。
我還特地在封面草稿上寫了一句標(biāo)語:“一切存在,皆因觀測?!?p> 結(jié)果我發(fā)給喬伊——也就是許欣,現(xiàn)在在洛桑那個研究站當(dāng)教授的——她只回了一句話:
“你不是給人講哲學(xué)的,是給人講故事的?!?p> 她說得對。
我寫這本書,不是為了證明什么大道理。
是為了記錄那年,我們幾個被命運從四面八方推搡著、拽著、拉著,扔進一個叫“高170班”的教室里,然后一起炸出青春火花的那段時光。
她說:你要講清楚,那年我們?yōu)槭裁捶磸?fù)高考、反復(fù)坐進考場——
不是為了分?jǐn)?shù),不是為了榮耀,更不是為了站上哪個領(lǐng)獎臺。
而是因為……
Ω裝置,需要一個“錨點”。
她還補了一句,我記得特別清楚:
“我這一輩子,幾乎就是在‘一次又一次高考’中,被強行拉回那段時間——回憶、重啟、重來……
每一次都是不同的學(xué)校、不同的人、不同的結(jié)局。
有時候是我選的,有時候是它給我安排的。
我沒得選?!?p> 她苦笑著說:
“有一次,我剛進青大材料系,結(jié)果下個星期,Ω震了一次,把我又送回了桐山二中,那天數(shù)學(xué)課講函數(shù)對稱性,我還在翻上一個周期的筆記?!?p> 我聽得發(fā)懵,問她:“那你后來……都上了幾個大學(xué)?”
她攤手:“三所吧?也可能四所。都沒讀完。每次都被拉回高考。”
你聽聽,這像不像在被強迫打存檔的游戲?
但她不是抱怨。她是清醒的。
她說:“當(dāng)狀元,對Ω系統(tǒng)來說,不是榮耀,是權(quán)重。你在那場‘考試’里成績越高,它就越能錨定你——你越能‘影響’這個時空的修復(fù)。”
那一刻我才明白,這不是“爽文”。
這是她的詛咒,也是她的責(zé)任。
你說,高考重要嗎?
可能對大多數(shù)人來說,它就是個門檻,一場賭運氣的篩選游戲。
可對喬伊來說,每一次高考,是一次“與Ω系統(tǒng)的談判”。
是她試圖奪回選擇權(quán)、試圖不被拉回去的唯一武器。
她曾跟我講過最痛的一次高考:
那次她明明發(fā)揮得很好,卻在考完后又被“系統(tǒng)”判定——錨定不穩(wěn),重啟失敗。
她就像被強行拖拽著,從大學(xué)課堂拽回桐山老教室,耳邊響起“咚”的一聲。
開學(xué)第一天,黑板上那行字:“歡迎高三新生”,又一次出現(xiàn)在她眼前。
她站在講臺底下,滿身疲憊地坐回座位,拿起一本新發(fā)的政治課本。
那一頁,寫著四個字——
“百年未有。”
她告訴我:“你知道一個人有多恨‘重復(fù)’嗎?尤其是你知道這事不是你選的?!?p> 所以我才明白:
這書,不能叫《道本宇宙》。
那是我的浪漫,不是她的痛苦。
這書應(yīng)該叫——《回到高考當(dāng)狀元》。
不是因為“狀元”有多牛,而是因為:
那是她唯一能握住自己命運的方式。
Ω系統(tǒng)之下,每一個決定,都不是“自愿”的。
你考得越高,就能越靠近中心,你就能說一句:
“我來決定,這段時間線,值不值得留下?!?p> 聽起來很悲壯?
但我們不就是這樣長大的么?
在“選擇題”里認(rèn)清世界,在“主觀題”里認(rèn)清自己。
在黑板上被擦掉的粉筆字之間,寫出自己的命。
而她——在一次次被拋進高考之后,終于,活成了自己的答案。
所以,我聽了她的建議,把書名改了。
叫得俗一點,沒什么。
只要你翻開書的第一頁,就會知道:
這里寫的,不只是高考,不只是狀元。
是一個人,怎樣用一場又一場青春,去爭一個“不被安排”的命。
其實,回憶是個既快樂又痛苦的過程。
快樂的是,那些年真的是青春本身。
哪怕是傻事,哪怕是哭著跑出教室、摔倒在操場、晚自習(xí)被罰站在窗邊,也有種奇怪的亮光,像黃昏照進校服后擺,帶著草味和灰塵。
可痛苦的呢?
是有些瞬間,你想刪,卻刪不掉。
你會回想:“我當(dāng)時為什么那么蠢?”
“那句話,如果換個方式說,是不是就不會把那個人推遠(yuǎn)了?”
“那次如果沒有倔著不解釋,是不是就能一直走下去?”
青春里的那些“如果”,沒有一條是小事。
它們不是高考填空題,它們是你整個人生結(jié)構(gòu)的拐點。
你說,如果喬伊當(dāng)時沒轉(zhuǎn)學(xué)來我們班,會不會陳樹還是電焊俠,劉小利還是“校長太子”,馬星遙還是那個戴著耳機、對誰都淡淡的清冷少年?王昭是不是還能一直當(dāng)“掌光而立”的焦點?張芳是不是就可以安安靜靜當(dāng)個不出圈的學(xué)霸?
我不知道。
有些事情,一發(fā)生,就改寫了命。
也可能,那就是Ω裝置選定這個時間節(jié)點的原因——
它不是挑了一個年代,是挑了那一群人,和他們彼此碰撞出的鏈?zhǔn)椒磻?yīng)。
其實,到現(xiàn)在我也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哪一代。
我是七零后?八零后?九零后?
說不清。
我身邊的朋友,有的比我年長十歲,有的比我小兩輪。
在2045年這個閃爍著金屬光澤的時代,你走進圖書館,翻不到紙質(zhì)年鑒;你點開通訊終端,看見的是自動總結(jié)的......
很多細(xì)節(jié)我是真的回憶不起來了。
有時候?qū)懙揭话耄揖偷猛O聛怼皇且驗閿喙P,是因為我腦子里的畫面斷了。
比如那個午后,陳樹是不是穿著一雙拖了線頭的帆布鞋?
喬伊那天是不是扎了馬尾?馬星遙是不是那天在黑板上多寫了一道題?
張芳有沒有把試卷疊成四折?王昭的耳釘,是不是那一顆小珍珠?
我不知道了。
網(wǎng)上有很多懷舊的視頻,什么“00年代的學(xué)校廣播”“那些年我們用過的錄音機”,也有圖片——塑料課桌、方頭收音機、奶茶罐的吸管插口。
但說真的,那些都是死的。
真正的回憶,不在圖像里,在你們腦子里。
在你聽見一首老歌時突然哽住的瞬間;
在你翻到畢業(yè)照背面寫著“永不分離”的時候忍不住笑出聲的那種苦澀;
在你打開抽屜發(fā)現(xiàn)一張折角的校園票據(jù)、一張泛黃的磁帶封套時的恍惚——
你不是忘了,你只是被現(xiàn)在的日子壓住了。
如果有一天,70后、80后、90后這三代人都走了,
這個世界就真的再也聽不到那些聲音了:
“喂,明天地理背第幾頁?”
“你別抄我試卷了,老師知道我寫的字?!?p> “我回家路上看見她跟人走一塊了,我不知道該不該告訴你?!?p> “我可能……挺喜歡你的?!?p> 這些話沒有被錄音,沒有留下照片。它們只存在于你的大腦皮層深處。
所以,如果你還記得,哪怕一點點——
哪天你在公園聽見兩個中學(xué)生路過,在吵“MP3比磁帶強”還是“磁帶音質(zhì)更純”;
哪天你刷到一個視頻,里面放著《童年》或者《小虎隊》;
哪天你夢見你回到某間教室,明明知道只是夢,還忍不住走進去坐回原來的位置——
拜托你告訴我。
我會加進來。不是為了故事完整,是為了這個時代的存在感完整。
你知道嗎?
如果我們不說,這個世界就會真的以為,我們沒有來過。
Ω裝置的意義是什么?
也許它不是讓我們穿越,而是讓我們不被忘記。
是讓每一個普通人、遲到過、暗戀過、失敗過的少年——
在幾十年后,還有機會說出那句:
“我來過。那年我十七歲,我在教室后排,陽光剛好?!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