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周天子
南希北慶
歷史已完結112.58萬
彼時,西邊秦惠王初露鋒芒,東邊齊威王垂垂老矣,北邊趙武靈王橫刀躍馬,南邊楚懷王合縱天下。 彼時,天下之言非楊即墨...... “等等,這是哪個文盲說的?” “亞圣?!? “哦,就是那個遍投簡歷卻終不得志的孟子輿,可真是頗有孔仲尼之風范啊?!? “你是何人?膽敢如此嘴炮我家二圣?” “不才,張儀是也。難道你就沒有聽說過,一怒而諸侯懼 安居則天下息!這分明就是我縱橫家的時代。小鬼,你又是誰?” “我只是一名國際關系學的應屆畢業(yè)生,今日湊巧應聘上周朝世子一職,請問先生,這附近可有槐樹?” “你找槐樹作甚?” “自掛東南枝?!?讀者群號:334767198
-
從農家子開始的古代生活
混亂不堪
歷史已完結171.85萬
打南邊有個江寧府,治下有個宥陽縣,縣里頭出了個徐秀才。 一路科舉考上舉人、進士、做了官! 盛家有個庶出的六姑娘叫做明蘭,聰慧機警,蕙質蘭心,心有成算。 可愛懂事的盛小六才十歲上就被徐秀才給盯上了,借著科舉中式的東風登門求娶。 穩(wěn)了后宅,徐秀才就放飛了自我······ 這是一個輕松和諧愉快的故事······
-
開局阻止關云長過五關斬六將
社會和諧
歷史已完結177.36萬
新書發(fā)布《水滸:李世民一統(tǒng)江山》歡迎大家批評。穿越到三國的董良,想要結束亂世,跟隨關羽千里走單騎投奔劉皇叔。 抄底劉備,用后世的見識,建立先進的王朝,加快社會階段的演替! “關將軍,我們這是往哪里走啊,不是去河北找皇叔嗎?” “董良莫慌,哨探到前方就是洛陽城,經過此處很快就可以到河北了?!? “關將軍,洛陽在西,皇叔在北,你不認路啊?。?!”
-
陛下因何造反
任國成
歷史已完結190.34萬
崇禎十七年四月,李自成率大順軍攻破京師,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殉國。 然而就在吊死的一瞬間,無數的畫面在他腦中涌現(xiàn),他的靈魂仿佛游蕩在華夏上空,見證了明亡后近四百年的歷史變遷,一瞬就是百年。 這一瞬間,朱由檢明白了自己失敗之處,明白了大明滅亡的真正原因。倘若大明不亡,華夏何至沉淪數百年…… 若是能有機會重來一次,朕定然會中興大明,使得華夏族永立世界之巔! 什么建奴蒙韃,不過是疥癬之疾罷了。 文官黨爭誤國,勛貴武將無能貪婪,藩王宗室吸血鬼寄生蟲,什么?還有無數流民造反?哼,若是能重來一次,不用流民造反,朕先反了這個腐朽的朝廷,把這些禍國殃民者統(tǒng)統(tǒng)殺光!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老任書友群:1014630824
-
大唐虎賁
無言不信
歷史已完結148.83萬
在隋末動亂之際,一位少年虎賁橫空出世。 他就是羅士信,演義小說中羅成的歷史原型。 十四歲從軍,單騎于敵陣前挑戰(zhàn),無人敢應。隋煬帝聞其名,令畫師畫下他戰(zhàn)場上的相貌來觀看。 他重情重義,驍勇彪悍,征戰(zhàn)沙場僅有六年,卻身經百戰(zhàn),勇名赫赫。 唐討劉黑闥戰(zhàn)中,羅士信以區(qū)區(qū)兩百人,于殘敗的洺水小城擋劉黑闥上萬兵馬強攻,苦戰(zhàn)八晝夜,力盡被擒,年僅二十,英勇就義。 秦王李世民大感悲痛,追謚一個“勇”字。 一個現(xiàn)代人,因意外回到唐初,附身于羅士信,時離洺水城破,羅士信死僅有一日。 以最悲劇的穿越起點,以“勇”之名,另創(chuàng)傳奇。
-
挽明:從在野侯爵開始
雪豹導彈
歷史已完結101.05萬
新書《大明:我不是木匠皇帝》發(fā)布啦~ 這本老書也很好看~ 后世稱呼王宏宇為: 晚明橫空出世的勇者,17世紀的東方戰(zhàn)神。 皇太極聽聞頭痛欲裂,黎塞留高呼不可戰(zhàn)勝。 魏忠賢的合伙人,李定國的提攜者,宋應星的培育者。 新百家復興的主導者,全世界大學的構建者。 佛羅倫薩因他再度文藝璀璨,塞維利亞為其運送黃金白銀。 打贏東方三十年戰(zhàn)爭,終結西方三十年戰(zhàn)爭 …… 他卻從不驕傲,提醒自己道:“我永遠是大哥、二哥的好三弟?!?QQ書友群:872841681 快來加入吧~
-
三國:積糧萬石,黃巾終于起義了
子虛笑烏有
歷史已完結199.4萬
玄幻新書《我真只想斬妖啊》已上線,歡迎追更。 ———— 熹平元年,大宦官王甫誣陷桓帝之弟渤海王劉悝謀反,劉悝獄中自殺,王府百余口皆冤死獄中,渤海國除,幼子劉擎因病逃過一劫。 光和七年,黃巾起義爆發(fā)。 劉擎以萬石糧食為基礎,募鄉(xiāng)勇,舉義兵,奔走各州;平鮮卑,滅匈奴,戍守北疆。 時中原大亂,劉擎率鐵騎南下…… 劉備:劉擎英勇不凡,仁義無雙,當為吾輩楷模! 曹操:若無劉擎,這天下不知有幾人稱王,幾人稱帝! 孫策:劉擎之勇,吾不如也,仲謀不可與之為敵! 劉擎:我打了一輩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嗎!
-
大唐從挽救長孫皇后開始
見月明
歷史已完結137.2萬
【曾用名《盛世華唐》】 貞觀十年六月己卯,皇后長孫氏病危,群醫(yī)束手無策。 恰在此時,隱居太白山的神醫(yī)孫思邈回長安給新收的徒兒申請度牒。 李世民大喜,請孫思邈入宮診治。 “神醫(yī),此病你能救否?” “不能,但我徒兒能?!?“不知貴徒在哪里?” “他,就在宮外。”